德國“隱形冠軍”的研發強度在6%左右,研發資金投入在2000萬歐元左右,而且持續投入至少30年,積累了大量的專利和技術訣竅,布局了密不透風的專利防御體系。其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可靠性遠遠超過大多數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和“單項冠軍”企業,以至于許多龍頭企業寧愿花5倍的價錢購買進口配件。
思考五
國際化方面,中國“專精特新”企業仍是短板
“專精特新”的靈魂是創新。我國目前評選出的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更側重于解決“卡脖子”、補鏈補短板等問題,在國際化方面,主要采用直接出口甚至是間接出口的方式。在海外直接設廠或者進行國際并購,只是少數企業的行為。
德國的“隱形冠軍”企業則是兩條腿走路,即創新+全球化。其中,創新讓產品遠超競爭對手,全球化則讓企業有了規模效應。大多數“隱形冠軍”企業會在多個國家設有自己的子公司或者工廠,利用當地資源就地生產,全球化運營。
思考六
“雙碳”目標和全球產業鏈的調整
未來,中國部分高耗能、高碳排放的產業必須轉移,比如鋼鐵等。而絕大多數產業應該盡可能在國內進行梯度轉移,從東部沿海轉移到中西部和東北等;部分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,可以考慮在沿邊的自貿區設廠,盡可能地把產業鏈和供應鏈留在國內,尤其是保證高附加值和高技術部分。中國要區別于德國“隱形冠軍”的國際化模式,保住在國內的高端制造業,實現相對均衡的發展。
思考七
如何打造真正的技術轉化平臺?
德國有弗勞恩霍夫應用技術研究中心進行技術轉化。雖然我國提出了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“雙向揭榜”的活動,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工程:比如,推動建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為企業搭建高層次人才供給通道,在國家人才計劃中對“小巨人”企業予以傾斜等。但在科研體制改革方面還有調整空間,比如,可以把中科院和部分高校老師從課題和論文中解放出來,組成面向應用技術的開發平臺。
思考八
如何建立和諧的產業鏈協同關系?
“德日模式”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圍繞大型企業建立了kreitsch(系列)中小企業。在產品創新上,龍頭企業采用開放式創新;在產品研發設計階段,請配套企業協同加入;同時,在經營中,盡可能地保持價格和利潤的相對穩定。
我國面向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推出一系列舉措。例如,組織實施一批工程化應用驗證項目,促進優質產品先試首用;向龍頭企業征集技術產品問題,組織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揭榜,以比賽激發創新創業活力,促進產業鏈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等。但涉及市場主體的自身利益及政策落實問題,所以,還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。
軟件開發及服務
ERP軟件服務
釘釘宜搭服務
數字化咨詢服務
吉林省長春市人朝陽區力旺廣場A座9樓
qiandi.zhou@ccwin-in.com
CCWIN-IN智慧工廠管控平臺
WMS、MES、SCP、EAM、JIT